文建忠
文博产业发展主要包含文物产业发展和博物馆产业发展,是基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以及文化保护管理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延伸出来的包含文物考古、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社会教育等活动在内的公共服务事业。文博的产业发展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博产业发展肩负着守护中华文明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职责。坚定文化自信,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文博工作体系,对文博事业勇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给新时代文博工作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博事业汇聚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在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以时代精神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重要讲话内容,为文博事业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丰厚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指明了根本遵循。
文物,尤其是革命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起,中国共产党便高度重视革命遗存的收集整理工作。新时代以来,我国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系统开展文物调查征集、展览展示工作,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一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热情。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用好红色资源”作出部署,为文博事业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聚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团结奋斗,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更以其穿越时间、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新时代以来,我国文物工作者通过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文物保护援外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举办进出境文物展览等,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构建现代保护管理体系,是文物资源不可再生性的客观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担负起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职责。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重大保护工程和体制机制改革、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文物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文博机构队伍建设,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推动完善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构建现代展示利用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实践要求,事关文博事业能否承载起以文育人的使命。要坚持“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以系统思维统筹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叙事内容和展示形式、传统方式和科技手段、基础功能和社会教育、文物传承和文旅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深入推进展览体系、传播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文建忠2023.7.1发表于京